红色记忆 白承润之死

epo5289 2005-11-14 17:54 阅读:5411


为了掌握当时抗日联军在岫岩的第一手资料,丁国勋老人不仅寻访过许多人,而且走遍了岫岩的青山绿水。老人说:“抗日联军的斗争很艰苦,当时没有任何供给,他们在最恶劣的环境中,为光复祖国和誓死不做亡国奴坚持斗争到最后一刻。这种精神可歌可泣。”


丁老特意提到了一个名字:少年铁血军最后一任总司令白承润。“抗战的最后时期,义勇军的生存、斗争条件极其恶劣,这个时候抗战最坚决的人就是少年铁血军最后一任总司令白承润,他死得最为惨烈。”丁老说着向我们展示了白承润的照片,和苗可秀一样年轻,英气中透出不屈。“他是岫岩张家堡子人,家里很有钱,在沈阳读大学期间正逢‘九一八’事变,白承润很快参加了义勇军,并成长为义勇军领导骨干。苗可秀死后,他指挥的铁血军神出鬼没,到处袭击日伪军,战斗到最后一刻。”


丁老沉痛地说:“白承润是一刀一刀被割死的。为了掩藏自己的罪恶,日本人对外宣称枪毙了白承润。而来自老百姓的传说是他被凌迟了。”为查明这段历史,丁国勋曾经访查过好多人,但一直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去年,丁国勋到凤城访查时找到了一位当年日本人杀害白承润时陪绑群众的后代,这个人向丁国勋证实了白承润是被敌人凌迟的:“我曾真切地听老人说,太吓人了,一位姓白的义勇军头头儿被绑到木桩上,日本鬼子用刺刀割掉了耳朵、鼻子,然后挥起战刀砍掉了胳膊,最后一刀一刀慢慢捅死。”


告别老人的第二天清晨,我们驱车前往大营子镇,那是当年白承润经常活动的地方。据说,当初白承润的铁血军也正是考虑这个地区偏僻,非常适合打游击,所以一直在这些地方迂回作战。


一路山村景色很美,而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丁老讲述的70多年前的那个寒冷的冬天……


在大营子镇一路打听,据说“三清观”附近有一位90多岁的老人可能了解那段历史,我们立即驱车前往。坐在溪边纳凉、须发皆白的94岁老人许少成回忆说:“大家伙儿都管白承润叫白庄稼人,虽然他是个学生兵,但特爱护老百姓,大家都拥护他。那年冬天特别冷,日本鬼子为了让义勇军得不到给养,将山上的老百姓赶下山圈成‘集团部落’,只要有一户人家和义勇军来往,十多户邻居一起处死。为了不牵连群众,‘白庄稼人’他们就住在山洞里,那年冬天特别冷,他们啃着石头一样硬的冻饼子度日。白承润被日本人下了大牢后,日本人想劝降他,便拿出好吃好喝,可是他一口不碰,说宁死不吃日本人粮。许多老百姓们听了,便到大牢给他送饭。虽然是玉米糊糊,但他一口喝了,说老百姓的饭我吃。”

老人指着不远处的青山,又为我们讲了白承润的一个故事。日本鬼子来了后,老百姓的日子苦极了,许多人便到庙里烧香磕头,乞求保佑。一天,“白庄稼人”路过这里看到了,他百感交集,悲愤地在墙壁上写道:“中国庙,中国神,为什么不保护中国人!”


如今,山上的“三清观”已经没了,但当人们遥望长满苍松翠柏的青山,依然能感受到历史并不久远。

上图:白承润

下图:许少成老人讲述东北抗敌历史

新闻采写:首席记者 王海虹 喻蕾

新闻摄影:首席记者 栗明




(鞍山日报:)

1条评论

epo5289 2005-11-14 17:55
辽南三角抗区主战场纪行(之一)

http://anshan.nen.com.cn   2005-07-16 10:08:01   鞍山新闻网

开栏语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日子、许多事情是永远也不会忘记也不应该忘记的———譬如“九一八”。


从1931年沈阳北大营的第一声枪响,到1945年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中华民族经历了一段不屈不挠、浴血抗争的岁月。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本报开辟专栏《红色记忆》,追溯历史,回眸过去,在鞍山这片热土,寻觅腥风血雨岁月发生的一件件触目惊心的事件,通过大量的文献史料和亲历者回忆,真实再现历史,揭露日本帝国主义残害鞍山人民的血腥暴行,反映鞍山人民顽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壮举,缅怀那些为了民族解放英勇捐躯的革命英烈。


追忆战时风云,回味胜利喜悦,正是为了不忘昨天、告慰先烈,弘扬抗日战争孕育的不屈不挠、共御外侮的民族精神;正是为了珍惜今天、激励后人,告诫子孙后代,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这是一段光荣的历史,74年前,岫岩的热血男儿自发组织起来反抗日本侵略者,在长达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表现出一个民族的气节。


为了追寻这一段历史背后的故事,6月2日早晨,我们踏上了寻访“辽南三角抗区”岫岩主战场之路。从鞍山出发的时候,天下起了蒙蒙细雨,电话联系了岫岩县委宣传部,被告知“书面材料很充分”,我们表示要找一些历史的见证人,对方告知我们,过去的时间太长了,恐怕很难找到。


74年过去了,即使当年20岁的青年现在也已经是90多岁高龄的老人,历史在这些人逐渐离去的过程中变得不再生动,岁月尘封了在刀光剑影中浴血奋战的英雄,直至他们的故事变成图书馆书架上的书籍。车子奔驰在开往岫岩的山路上时,我们想,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铭记和凭吊过去呢?


车过偏岭镇,打开随身携带的地图,查找东北抗日战争根据地之一“辽南三角抗区”的大致方位。在地图上看,昔日被称为“辽南三角抗区”的区域应该在今沈丹铁路线以西,沈大铁路线以东,黄海北岸以北的区域内。岫岩地处辽南中心位置,1931年至1939年期间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因此成为“辽南三角抗区”的中心。


临近中午抵达岫岩县城,我们找到了《岫岩抗日风雷》的编者丁国勋老人,据说他是岫岩最了解那段历史的人。


年过七旬的丁国勋为了接受采访放弃了午休。老人刚刚坐下就激动地说:“应该好好宣传这段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呀。”丁国勋说,在追寻岫岩抗日英雄的过程中,他被这些抗日英雄的民族大义精神所感动。


根据丁国勋收集的资料和曾经采访的当事人,岫岩有三支规模较大较有影响的抗日队伍:“1931年10月邓铁梅在小汤沟顾堡子建立东北民众自卫军,活动在凤城铁路以西、岫岩,鼎盛时期拥兵逾万人,给日军沉重的打击,威震敌胆,名扬全国。1932年9月岫岩县长刘景文率领警察公安大队和自卫队组建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第五十六路,多次重创日本侵略军。”另一支队伍是丁国勋老人研究时间最长也最为崇敬的少年铁血军。他说:“少年铁血军是在辽南三角地区的抗日斗争由高潮转向低潮的1934年2月,由东北大学毕业生、东北民众自卫军总参议苗可秀在哨子河创建的,拥有兵力最多时4000多人,给日军和日伪政权的威胁极大。1939年1月少年铁血军弹尽粮绝,同年3月,总司令白承润被杀害,至此,岫岩整个辽南三角地区的义勇军抗日武装斗争以失败而终止。”


当时抗日联军情况究竟是什么样?为了帮助我们更翔实地了解过去,丁国勋老人特意回家取来了苗可秀的遗书,并带我们去寻访另一位老人。

新闻采写:首席记者 王海虹 喻蕾

新闻摄影:首席记者 栗明




(鞍山日报:)

登陆后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