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o5289 2005-11-14 17:55
辽南三角抗区主战场纪行(之一)
http://anshan.nen.com.cn 2005-07-16 10:08:01 鞍山新闻网
开栏语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日子、许多事情是永远也不会忘记也不应该忘记的———譬如“九一八”。
从1931年沈阳北大营的第一声枪响,到1945年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中华民族经历了一段不屈不挠、浴血抗争的岁月。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本报开辟专栏《红色记忆》,追溯历史,回眸过去,在鞍山这片热土,寻觅腥风血雨岁月发生的一件件触目惊心的事件,通过大量的文献史料和亲历者回忆,真实再现历史,揭露日本帝国主义残害鞍山人民的血腥暴行,反映鞍山人民顽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壮举,缅怀那些为了民族解放英勇捐躯的革命英烈。
追忆战时风云,回味胜利喜悦,正是为了不忘昨天、告慰先烈,弘扬抗日战争孕育的不屈不挠、共御外侮的民族精神;正是为了珍惜今天、激励后人,告诫子孙后代,不忘国耻,振兴中华,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这是一段光荣的历史,74年前,岫岩的热血男儿自发组织起来反抗日本侵略者,在长达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表现出一个民族的气节。
为了追寻这一段历史背后的故事,6月2日早晨,我们踏上了寻访“辽南三角抗区”岫岩主战场之路。从鞍山出发的时候,天下起了蒙蒙细雨,电话联系了岫岩县委宣传部,被告知“书面材料很充分”,我们表示要找一些历史的见证人,对方告知我们,过去的时间太长了,恐怕很难找到。
74年过去了,即使当年20岁的青年现在也已经是90多岁高龄的老人,历史在这些人逐渐离去的过程中变得不再生动,岁月尘封了在刀光剑影中浴血奋战的英雄,直至他们的故事变成图书馆书架上的书籍。车子奔驰在开往岫岩的山路上时,我们想,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铭记和凭吊过去呢?
车过偏岭镇,打开随身携带的地图,查找东北抗日战争根据地之一“辽南三角抗区”的大致方位。在地图上看,昔日被称为“辽南三角抗区”的区域应该在今沈丹铁路线以西,沈大铁路线以东,黄海北岸以北的区域内。岫岩地处辽南中心位置,1931年至1939年期间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因此成为“辽南三角抗区”的中心。
临近中午抵达岫岩县城,我们找到了《岫岩抗日风雷》的编者丁国勋老人,据说他是岫岩最了解那段历史的人。
年过七旬的丁国勋为了接受采访放弃了午休。老人刚刚坐下就激动地说:“应该好好宣传这段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呀。”丁国勋说,在追寻岫岩抗日英雄的过程中,他被这些抗日英雄的民族大义精神所感动。
根据丁国勋收集的资料和曾经采访的当事人,岫岩有三支规模较大较有影响的抗日队伍:“1931年10月邓铁梅在小汤沟顾堡子建立东北民众自卫军,活动在凤城铁路以西、岫岩,鼎盛时期拥兵逾万人,给日军沉重的打击,威震敌胆,名扬全国。1932年9月岫岩县长刘景文率领警察公安大队和自卫队组建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第五十六路,多次重创日本侵略军。”另一支队伍是丁国勋老人研究时间最长也最为崇敬的少年铁血军。他说:“少年铁血军是在辽南三角地区的抗日斗争由高潮转向低潮的1934年2月,由东北大学毕业生、东北民众自卫军总参议苗可秀在哨子河创建的,拥有兵力最多时4000多人,给日军和日伪政权的威胁极大。1939年1月少年铁血军弹尽粮绝,同年3月,总司令白承润被杀害,至此,岫岩整个辽南三角地区的义勇军抗日武装斗争以失败而终止。”
当时抗日联军情况究竟是什么样?为了帮助我们更翔实地了解过去,丁国勋老人特意回家取来了苗可秀的遗书,并带我们去寻访另一位老人。
新闻采写:首席记者 王海虹 喻蕾
新闻摄影:首席记者 栗明
(鞍山日报:)